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

北極光







黃綠/白綠色:高空氧原子



紫色:低空氮原子



Yellowknife看極光建議
(1) 這裡每年有240天左右可以看到極光,近8個月的冬天(九月中至四月初),離北極圈約400公里,沒有永晝,只要在夜晚長的時間來,天上雲不多,就很有機會看到極光,十月以前與四月之後的氣溫沒那麼冷,但也沒雪上活動(溜冰、冰上釣魚、狗拉雪橇)可以玩。
(2) Yellowknife光害不重,用走的只要稍微遠離市區就可以看到極光,市區東側的大湖(Great Slave Lake)就是個很好的地點,沿著車輪軌跡或ice road(*1)能走多遠就走多遠,看到比巴掌大的動物腳印要當心,遠離樹林。最好的方法還是租車開出市區,等的時候可以在車裡吹暖氣。
(3) 這附近沒有高山阻擋,只要極光出現,在哪裡都看的到,跟地點沒啥關係,所謂的好地點或追極光(Aurora chasing),應該是指尋找幾無光害跟視野遼闊的地方,一旦找到了,在那裡等著會比到處跑來的好。
(4) 跟團的好處在他們會把你的穿著、交通打理好,有帳棚可以讓你休息取暖,提供熱飲,告訴你一些極地拍攝的技巧,讓你可以毫無準備就舒舒服服的等極光,不過只要你準備充足,我想租輛車就可以達到差不多的效果
(5) 以這幾天來說,極光出現頻繁的時間是晚上11:00 PM至凌晨3:00 AM,也有9:00 PM以後就看到強烈極光的時候。
(6) 新月或沒月亮的時候看極光會清楚一些,但這幾天滿月,極光還是很明顯,而且滿月的好處是地上的一切都很亮,不用怕摸黑走路,所以不用太介意月亮圓缺。


(7) 天空越接近午夜越清澈,不要看七、八點雲很厚就跑去睡,持續放哨到起碼十一點,只來兩、三天度假的,只要沒下雪沒雪霧(snow fog)就開車出去等吧。
(8) 交通:
<1>巴士:目前沒有巴士跑Yellowknife,聽說灰狗(Greyhound)有到Yellowknife南方480公里的Hay River,但網頁上查不到班次。
<2>飛機:
A.加拿大各大城市都有班機轉/直飛Yellowknife,有折扣也不大。加拿大的航空業是寡占市場,搭飛機要省錢,只能利用飛航點數,如果你沒有認識加拿大人,只能利用加盟星空聯盟(Star Alliance)的加拿大航空了(Air Canada)
B.在飛機上就有機會看到極光哦。
<3>搭便車:搭便車不容易,3號公路的車流不多,沿途也很少24小時營運的休息站,天氣不冷的時候可以試試,要有被卡幾天的心理準備。
(9) 有用連結:


加拿大太空總部的網頁,有台全景攝影機監控整片天空,提供即時影像,日落後開機,心情不好就當機,看得見星星的時候,這台攝影機才有參考價值,不過也有月圓時攝影機上看不太到極光的時候,這是給像我一樣苦逼只能走路的人的工具,有車的話看天上沒雲就衝就對了。

日本人開的當地旅行社網頁,Recent Aurora頁面有他們在營區觀測極光出現時間、強度的每日紀錄,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,如果今天你沒看到極光,但他們有看到,那就是你的地點、時間、方式中的某項有錯誤。雖然他們的營地在離市區很遠的地方,也完全無光害,但理論上他們看的到,你就看的到。有出團就會有資料,沒極光也會有文字註記,但他們不會每天出團。


極光拍攝
(1) TVM模式,天冷時TV比較實用,零下三、四十度你根本不會想把手指伸出來在那邊調光圈快門。
(2) 如果相機不是太高檔,拿圍巾包著可以提高存活率。
(3) 沒腳架影響不大,放雪地上拿皮夾墊著,要仰角高就把雪扒掉一些就行了。
(4) 極光的顏色有很多種,落在可見光範圍內的,以綠色最常見,相機可以看到的顏色比肉眼多很多,而極光剛出現的時候,看來跟雲層很像,尤其是在離光害近的地方;建議看到任何可疑的大範圍白色帶/團狀物,就先開4秒拍一下看是不是極光,極光變動很快,強度普通的話一不小心就會漏掉了。如果你的(保暖、電力)資源有限,勢必要在「不論強弱、捕捉每一道極光」與「等待強一點的極光出現再拍」中抉擇。
(5) 備用電池與記憶卡,放在內層衣物口袋保暖,正在用的電池,不要一直裝在相機上,拔下來放手套裡捏著,看到極光出現再裝上去等著拍,可以延長一些些壽命。


附錄:低溫適應演化紀錄
(攝氏度)

4度:冰箱常設溫度,是進加拿大一路看過來的溫度顯示器中,溫度最高的。
9度:睡帳棚最低溫紀錄,睡袋/毛帽會部分結霜,必須套二個睡袋,一夜好眠。
10度:必須戴手套,新聞說台北氣溫12度,凍死了幾個人。
15度:鼻毛結冰,Edmonton的情侶穿著短袖在積滿雪的長凳上摟摟抱抱。
16度:在路邊等便車最低溫紀錄,加上wind chill(*2)應該有﹣20度以下,幸好那天只站了40幾分鐘。
18度:下凍雨(frozen rain);當降雨時雲層溫度不夠低,或降雪過程中遇到暖空氣,水滴以液體的狀態落到極低溫的地表,就會迅速在地表結冰並覆蓋地面,高緯度人們把這稱為黑冰(black ice),一定厚度的黑冰層對走動/開車的人們有相當大的威脅,既看不到又一定打滑,所以明天幾度、啥時出太陽大家都無所謂,但只要有凍雨預報,人們一定提高警覺並口耳相傳,凍雨通常發生在接連幾天低溫後回暖的日子裡。
20度:手指外露三分鐘就會開始刺痛,令我想起那個「耳朵/鼻子凍僵用手搓會把耳朵/鼻子搓掉」的古老傳說,加拿大人聽了大笑不已。
22度:Yellowknife的居民紛紛外出溜狗,「今天真暖和啊」。
24度:直接吸進冷空氣,肺部會刺痛,必須覆蓋口鼻,並盡量用嘴巴呼吸。
26度:未覆蓋的臉部皮膚開始刺痛,不過本人臉皮厚,一般亞熱帶居民應將此溫度往上修。
30度:眼鏡、睫毛、外露髮絲結冰,寒風吹進眼裡會一直流眼淚,眼睛小並沒有優勢。
32度:在戶外時間過長,手腳會間歇性冰冷,感覺跟穿多少襪子無關,寒氣會穿透衣物直達微血管,不過只有手指跟腳指有感覺(只要穿的夠暖),可以持續活動手腳指避免停滯生寒,不過就算不動,手腳指的凍寒也會一陣子就過去,再一陣子又回來這樣。如果你覺得手腳不冷,而且不冷很久了,最好拿東西戳一戳,看還有沒有感覺、能不能動,要是沒感覺要趕快進屋取暖哦,不然得切掉了。
35度:電池壽命驟降,液晶螢幕顯示字體七零八落,相機迅速結霜,哈士奇Qaia興奮的在月光下跑來跑去。


38度:化學合成料/織物變得脆硬,但不至破裂,外露耳機線變成鐵絲,外套防水表層發出揉紙團般的「茲茲」聲。
41度:以下我不想回憶。




*1:極地有很多聚落沒有公路可達,平時倚賴空運,一入冬河/湖面結冰,厚度達到標準,就會開闢為供車輛運行的冰路(ice road),在主要城鎮附近的ice road,市政府會出車幫忙鏟雪跟壓平,其他地方的ice road都是靠百姓自己維持路面的安全,路況一般都不怎麼樣,但起碼可以讓車輛往來,降低補給成本,很多人都是等湖面結冰了,才能運送大型家具跟囤積糧食。

*2wind chill為戶外在寒風吹襲下,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,一般會比量測溫度低個46度,緯度越高、風力越強,下修幅度就增加,在Yellowknifewind chill會比量測溫度低個811度。

5 則留言:

  1. 這篇有像RPG的攻略

    回覆刪除
  2. ﹣22度:Yellowknife的居民紛紛外出溜狗,「今天真暖和啊」。

    我給這個形容滿分!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滿分的應該是這個呀!
    ﹣15度:鼻毛結冰,Edmonton的情侶穿著短袖在積滿雪的長凳上摟摟抱抱。

    紀百利用他的鼻毛塑造出強烈反差嚴重表達對情侶放閃光的不滿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哈哈哈哈,這篇真的是把恐怖的事情寫得超好笑,
    但完全沒辦法想像自己處在那會發生甚麼事(抖),
    單單是上星期五(12/27)號稱近期台灣的最低溫,我跑去淡水八里走走,
    就已經被朋友說是腦子有洞,
    可是看到極光的標題就好想去衝 = =b 看完內文後,是捻熄了不少衝動,
    尤其是我沒甚麼鼻毛可以替我的鼻孔禦寒吶。(大笑)
    樓上的對話也真的是太好笑了。
    還能活著就好,真的是好冷啊。(負數的氣溫居然能說好暖和,大概連身體結構都有顯著差異了)
    by Caliry

    回覆刪除
  5. 零下二十度的時候我可以在室外呆2,3個小時吧,不會覺得冷,會直接覺得身體不舒服,然後我聰明的腦袋告訴我大概是被凍壞了,就趕緊跑到有暖氣的屋子裡。但是零下十五六度的時候室外都可以不用手套的,不戴口罩鼻毛會結冰,然後動動鼻子,然後呼吸一下又結冰⋯
    Tang

    回覆刪除

文章及未註明出處之照片皆為網誌作者所有, 請勿隨意轉載. 技術提供:Blogger.